
地理資訊系統起源於1960年代,英文全名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中文名詞稱做「地理資訊系統」,主要目的是處理空間性資料,是一門結合地理學與地圖學的綜合性學科,舉凡自然、社會人文、政經... 等各種空間資料,都可利利用地理資訊系統的方式展現。
台灣GIS發展約從1980年開始,初期國內GIS應用走專業路線,使用者多為政府機構與學術界,主要應用在測繪、製圖及環境資源等領域,而後隨著科技快速發展以及網路的崛起,帶動GIS的成長,促使GIS應用變得廣泛,如今只要是與空間資訊管理有關,皆可是GIS之應用範疇。
近幾年GIS演進成全新的雲端地理資訊系統(Cloud GIS),運用網頁地圖服務,搜集、儲存、分析空間資訊,並設計出具有地理區位特性之系統,廣泛應用於土木工程、自然生態保育、防災急救、都市管理、路線選擇、交通管理、區域發展... 等,都可以使用GIS技術來協助管理及分析。也正因為GIS具有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搭配上GPS及資料庫管理,更能輔助各項與空間資料相關之業務的推展,達到更有效率且更合理的決策。
移動到雲端中的GIS更能透過雲端服務及線上系統使用各式圖資進行疊圖及空間分析功能,將原始地理資料轉變為輔助決策的資訊,並透過系統發佈到各式媒體裝置上,以網路平台的方式將資訊轉化為常生活工具,讓一般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等裝置也可輕鬆使用。
傳統的GIS平台以2D地圖為主,使我們能夠建立關於「位置」之間引人入勝的故事,但運用3D場景和新興的互動式技術,使我們能夠將手邊的資料帶給更廣泛的受眾。結合Unreal和Unity等遊戲引擎,與用於遊戲引擎的ArcGIS Maps SDK,使我們能夠將資料編譯到身歷其境、互動式且逼真的環境中。CityEngine為城市和都會區提供程式建模,而ArcGIS Pro使我們能夠使用與可視化BIM模型、光學雷達、I3S等許多類型的3D資料。透過這些工作流程與周邊的環境資料加以結合,最終可以產製無限接近現實的環境。
有了接近現實世界的模型,怎麼能漏掉接近真實的即時資料?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指實體物件透過感測器或其他技術,將物件的各項資料透過網路與其他進行交換。ArcGIS 可從各式各樣的設備輸入資料,透過串流與圖層技術整合歷史與即時資訊,取得固定資產物件隨著時間的變化,甚至24小時全天候追蹤動態資產(例如:車輛、飛機和船舶)安全,並於可能的危險發生前傳送警訊,避免憾事發生。
傳統人工時代正逐漸轉變,當GIS與AI進行結合,利用深度學習中最新的技術來解決GIS和遙感探測應用的一些難題,可以協助解放人力與成本。 Esri 提供了完整解決方案,以神經網路的方式進行資料運算,通過多層神經元分析輸入的資料,每一層都定義資料中的特徵和模式,找到對目標進行分類所需的標識符,讓電腦從圖像或影片中獲取資料的理解能力,例如農業上運用UAV影像來訓練模型,並進行判釋作物,可以大量節省主管機關每年派人調查的人力與時間。